最近在努力研讀Coursera的行銷課程的同時,我也在收集許多「賣包子跑去賣豆腐」的成功案例。
這個是關於「賣鞋的跑去賣咖啡」。認真的。
如果我們讀完這個案例,賣媒體的能不能去賣咖啡?當然可以。印雜誌的可不可以代理進口高級文具,開高級養身餐館,或是去開賺錢的中英語作文補習班?當然可以。
那麼,賣運動用品的可不可以開健身房?當然可以(這是賣豆漿的去賣豆腐吧XD),甚至還可以去開健康檢查中心呢XDDD
這年頭每個人都流行搞「跨界」。不過呢,幾年前大家叫這個做「不務正業」,「多角化經營」,或是叫「轉投資」。跨界發展的成功重點是:你要非常清楚自己的品牌核心內容,大白話就是「你真的知道自己要幹啥麼嗎」。而這個「幹什麼」有時候並不是指實在的「商品品項」,而是比較形而上的「品牌精神」。如果用神父牧師傳教的比喻,可能會比較貼切些。你如果問他們說,「你知道你要傳的是什麼教嗎?」他們一定會滔滔不絕地告訴你。
如果你對你所經營的品牌核心精神有像傳教士那麼深入,那就成了!
我印象當中最厲害的跨界例子,是以前賣底片相紙的Fuji Film,改賣昂貴的美妝保養產品。這兩個行當有什麼連結點?就是「看得見的美麗」。
小結是:一個成功的跨界項目,背後通常有一個強大的非營利品牌信念。看清楚關鍵字囉,是「非營利」。以「利他」為出發點,你可以做很多事,既然是為大家的好處,你會得到眾人的支持。但如果只是為了「利己」,那大家都要追求利己啊,那又為什麼要幫你呢,對吧?